台灣「新二代」運動

作者:鄒佳晶

Photo Credit: 20201115-移人的聲音:移民工劇場藝術節-034 by Lennon Ying-Dah Wong/Flickr, License CC-BY-NC_ND 2.0

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here

二十世紀八〇年代開始,跨國婚姻、移民為全球化人口流動的現象,在多元、種族文化的環境下,間接影響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,新移民、新二代人口總數的增加,成為台灣的第五大族群。同時,新二代的文化形象在這三十年間也經歷了轉變。起初,由於文化碰撞,以及過往的資訊不發達,媒體輿論也出現許多負面社會新聞版面,東南亞被形塑為落後、經濟不穩定、人口素質低落的國家,也實際影響台灣的整體社會氛圍對於婚姻移民產生刻板印象,政府將新移民、新二代視為「社會問題」,使新二代在不友善的環境中成長,2016年政府推行新南向政策,新移民、新二代的議題開始被重視,隨著政策的改變,新二代的身份從過去的弱勢變成社會優勢、資本,希望透過擁有雙語言、雙文化優勢擔任國民外交南向小尖兵的角色。然而,這樣的轉變只反應了政府整體政策上的考量,沒有考慮到新二代的觀點和他們的經驗。本文將以新二代觀點,以移民發展脈絡、行動經驗,更深入探討新二代如何透過行動去扭轉社會偏見,拿回自主話語權。 

我的母親是從菲律賓移民到台灣的新移民,從小在跨國婚姻家庭中長大,但是過去的社會氛圍使我對自我身份是感到沒自信的,直到2016年我參加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,來到蘭嶼進行紀錄片拍攝,卻發現達悟族語與菲律賓語極為相似,經過尋訪當地居民告訴我:「達悟族口述歷史中,曾提到祖先是從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遷移至蘭嶼,所以語言上會很相似。」在蘭嶼我可以大方的說我媽媽是菲律賓人、自在地說著 Tagalog,我的身份在蘭嶼是被達悟族所接納的,同時我也看見蘭嶼人對於語言保存的重視、文化的自信,使我找到菲律賓的身份認同,開始透過影片、書籍、講座的方式,從不同的視角認識自己的身份,並挖掘家族遷移的歷史,菲律賓是我血液裡的一部分,也一直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存在。

同時相關的紀錄片作品、議題講座、文化展演活動像是雨後春筍般的出現,使我因此認識其他來自跨國婚姻的家庭背景的新二代,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,但是我們在台灣面臨的處境是相似的,有趣的是在對話過程中我們會產生意想不到的「共鳴」,例如:家中長輩不允許接觸媽媽母國文化及語言、過去曾經對於自我身份的排斥、家庭成員中的不友善、社會的負面刻板印象等 …… ,對於這些困惑、困擾往往不知道該跟誰討論分享,在交流過程中我們卻能夠對這些經驗侃侃而談、更多了一種自在感,面臨困難的時候也能夠互相討論、支援,我覺得新二代這個身份,反而讓我在台灣找到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。

過去媒體論述所建構新移民的負面形象,與我實際上看見的不太一樣,從這些新住民媽媽的身上,我看到了一種離開異鄉的堅韌與勇敢,所以我想要透過「新二代」的視角,讓更多人認識我眼裡移民議題的真實樣貌,與其期待別人行動,不如自己產生改變,在 2017年台積電青年築夢計劃,我再次透過紀錄片的形式,記錄新移民媽媽返鄉的過程,影片訪談中提到生死離別,無數的新住民媽媽嫁來台灣,家人在母國過世時卻無法與返鄉與親人告別,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,我們都會面臨到同樣的問題與困難,但是面對「家人」的情感卻是共通的,希望透過相同經驗產生同理,讓大眾了解新移民的心聲,也希望能夠使台灣人更友善的對待,共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努力生活的新住民。

2018年,認識越南新二代劉千萍,共同討論、組織,希望能夠藉由實際的行動,了解移民相關議題,同時也能夠與其他的新二代交流彼此的生命經驗,在這兩年的時間內,我們透過營隊、展覽、講座、聚會的形式,共同討論移民移工的行動方案,讓社會大眾認識了解新二代的視角及觀點,試圖改變過去的刻板印象。 2020年,由於政府政策影響新住民的權益,我們組織新二代青年前陣線,在一個禮拜的積極討論、分析,決定走上街頭去抗議,希望能夠爭取新住民、新二代委員的保障席次,站在內政部前,拿著麥克風斬釘截鐵地說著我們的訴求,當時我其實覺得很害怕,但是我身後還有其他的新二代,跟我一樣勇敢的站出來,當下我有一個很強烈感受:「如果我們不主動捍衛,又有誰能夠幫助我們呢? 唯有我們勇敢的站出來發聲,才有改變的可能。」

2020年,我與家人共同在中壢的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成立「HALO-HALO南洋x餐館x雜貨」。眷村是台灣早期的移民所居住的空間,而台灣近期的移民則是東南亞新住民居多,我想在這個具有文化、歷史脈絡的空間,也許會有不同的火花產生。我們主要是透過菲律賓的特色餐點營運,創辦這個空間主要是希望讓我的菲律賓媽媽,透過料理的方式,在台灣找到一種對於自己文化的自信,我們每天提供不同的特色料理,並且堅持介紹每道料理的特色、味道、意義,每一道料理都有他的故事,我們除了是一間餐廳外,也會定時舉辦東南亞議題相關的活動、展覽,透過互動、討論的方式,拉近大眾與東南亞的距離,同時也可以透過空間的經營拿回自主權,說想說的話、做想做的事情,透過實際的行動被社會看見。

未來我也即將在空間執行「新二代凝聚計畫」,過去這幾年我很積極的想讓社會大眾認識了解東南亞,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其實是我們內部的組織力量,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讓新二代能夠凝聚在一起,提升我們對於移民議題的敏感度,並共同討論行動方案、移民工願景,使議題能夠繼續延續發酵。對我而言「新二代」就只是稱呼,當我拿掉了新二代,我所拍的紀錄片、我所做的事情、我的學歷,並不會因此而被抹滅,而我認為「新二代」身份認同是可以自由選擇的,你可以選擇你是台灣人、菲律賓人、雙重身分的認同,因為認同、文化從來就不是單一選項。

鄒佳晶;台灣菲律賓新二代、移民議題工作者 熱愛多元文化,透過實際行動,讓台灣這塊土地變得更好。

This article was published as part of a special issue on Taiwan-Philippines relations, which was coordinated with help from Shun-Nan Chiang, a PhD candidate in sociology at UCSC. All articles in the special issue can be found here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